专家:菲“渔业补给秀”是侵权幌子 荒诞闹剧背后的小心思
2025-10-13 HaiPress
近日,菲律宾在中国黄岩岛几十海里外的南海海域策划了一场所谓的“渔业补给秀”,最终因中国海上力量的有效反制而草草收场。这场所谓的“渔业活动”和“渔船补给行为”不过是菲方试图进行海上侵权挑衅的幌子,其政治操弄和舆论造势显得荒诞可笑。
从细节上看,菲律宾的小算盘十分明显:在操作上,通过组织大规模公务船队,以“渔业补给”为名行侵权挑衅之实;在战术上,采用隐藏船舶信号等手法,试图规避监管和追踪;在舆论上,配合精心策划的媒体宣传,将自己伪装成“受害者”。与此同时,菲律宾高级官员竟妄称中国在黄岩岛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灰色地带威胁”,这种颠倒黑白的言论只是为了混淆视听、误导国际舆论。
从国际法角度看,一国在其主权范围内实施环境保护政策是普遍做法和正当权利。无论是设立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还是划定禁渔区、禁渔期,都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环境保护手段。中国在黄岩岛设立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当地脆弱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条约的要求。菲方此举绝不是因为对国际法的无知,而是为了自身利益睁眼说瞎话,甚至公然干扰和破坏区域海洋环境治理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菲律宾国内出现了一些试图通过新的叙事策略为其非法主张“洗白”的迹象。菲方智库与欧洲有关人权研究机构合作,试图将2016年南海仲裁案非法裁决中关于所谓“菲渔民在黄岩岛拥有传统捕鱼权”的错误认定与《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中的基本权利条款挂钩,试图将非法海洋主张包装成“民生问题”和“人权议题”。这种做法不仅是对国际人权公约机制的滥用,更是对国际法治精神的亵渎,注定不会得逞。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站所有资源全部收集于互联网,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有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等,请给我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