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性价比失衡 品牌祛魅 耐克在中国跌落神坛

2025-11-26 鳌头财经 HaiPress

2025年9月,耐克将沿用30余年的经典口号“Just Do It”注入了新的注解——“Why Do It?”。

这样的转变,让耐克从“激励者”的身份转而向“对话者”延伸。可以看到,耐克正试图以更加平等以及温情的态度,重新嵌入年轻人的精神世界。

这种态度放到中国市场,更能品味出不一样的滋味。

近些年来,耐克在中国市场锋芒尽失。不仅业绩下滑、门店减少,而且市场份额也遭遇到国产品牌的蚕食。

那个曾经让中国消费者排队抢购的耐克,如今在中国市场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品牌价值重构。

曾经象征着身份与潮流标志的耐克,在新一代中国消费者心中逐渐褪去光环。

耐克真的要向已经祛魅的消费者问一句“Why Do It”了!

多维坍塌

2025年6月27日,耐克集团公布2025财年年报(2024年6月1日至2025年5月31日)。耐克全年营收463亿美元,同比下降约10%。

尤其是2025财年第四季度,耐克营收同比下降12%,降至111亿美元,创下自2022财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

在业绩下滑的曲线中,大中华区“贡献”颇丰。

2025财年,大中华区营收65.85亿美元,同比下滑13%,是全球市场中营收下滑幅度最大的那个。其中在中国市场的鞋类产品营收下滑13%,服饰产品营收下跌12%。

更为严峻的是,进入2026财年,耐克在中国市场的业绩仍未见明显回升。根据一季报(截至2025年8月31日),耐克在大中华区的收入同比下降10%,降至15.12亿美元。

虽然目前,耐克的财报并未公布其在中国区具体门店数量变化情况,但根据种种公开信息来看,耐克在中国的门店数量不容乐观。

比如,近些年来耐克力推的DTC(Direct To Consumer)战略,将全球零售合作伙伴数量从2018年的3万家缩减至2024年的不足1万家。

根据耐克在中国最大的零售伙伴滔搏发布的财报,截至2025年一季度,滔搏的线下门店数量已经从2022年初的8006家,减少至5020家,降幅高达37.3%。

再看耐克的另一个重要经销商宝胜国际。2019年12月底,宝胜国际直营门店数量达到5883家,到了2024年12月底,这个数字已经变成3448家。5年间,降幅超过40%,平均每年净关闭直营店487家。

伴随着业绩和规模的双重萎缩,耐克在中国市场份额的领先地位,变得不那么稳固起来。

根据欧睿数据,2024年耐克在中国的市占率为16.2%。虽然仍然保持了第一位置,但比2021年下降了将近2%。

顺便说一下,耐克还不是最惨的那个,同为难兄难弟的阿迪达斯,2021年在华市场占有率15%,在2024年已跌至8.7%。

品牌贬值

耐克的“堕落”,离不开中国运动鞋服市场的消费变化。

曾经,耐克在中国市场确实是现象级的存在,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和2000年代初期。那时,耐克以“Just Do It”口号掀起了年轻人的热血,成为很多70后、80后和90后青春记忆中“高端”和“潮流”的代名词。

1995年,耐克为中国顶级运动员配备了装备,并赞助了中国新成立的职业篮球联赛的所有球队。当时,一双耐克运动鞋几乎等于普通人1到2个月的工资。

即便是这样,由于当时国产品牌都处于起步阶段,加之国内高端运动品牌稀缺,耐克品牌在中国市场有着所向披靡的人气。

比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NBA球星卡特穿着Shox BB4完成了一记“死亡隔扣”。随后,耐克公司迅速发售了这款球鞋,在中国的售价高达1250元人民币。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0元。

随着中国消费者人均收入的提升,以及消费群体的画像变迁,耐克的品牌优势越来越被弱化。

如今,在耐克中国的官网上,顶级球星勒布朗·詹姆斯的热销球鞋价格比15年前并没有太大变化。而2024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54188元,是15年前的数倍。

可以说,以往甚至带轻奢属性的耐克,如今已经基本走向大众消费。这让消费者对耐克彻底卸下了高端滤镜。

而且,随着消费群体的变迁,中国运动服饰的消费主力军逐渐从70后、80后,转向Z世代的95后甚至是00后。

这些在物质条件丰富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国外品牌的迷恋程度减弱不少。相反,极具时代个性以及本土文化的国货潮开始不断涌现。

2024年,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的《新洞察:“00后”的消费理念与消费主张》报告显示:“00后”拥有全球化的视角和丰富的信息渠道,能够轻松接触到最新的国际潮流。然而,在消费选择上,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国货品牌,并通过社交媒体积极分享与传播国潮产品。

如今,在中国市场的国外品牌的光环逐渐减弱,即便是处于这样的时期,耐克仍然时不时地“冒犯”一下中国消费者。

2020年,“新疆棉事件”发生,随后,耐克在官网发声明称“耐克未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采购产品”。

该声明一度在中国冲到热搜榜第一。

耐克的选择性站队,毫无疑问地伤害了中国消费者的情感。其签约的中国艺人纷纷解约,耐克在中国的品牌形象受到长期的负面影响。

国货平替

耐克在中国市场“自挖墙脚”的行为,给了国货品牌迎头赶上的机会。

在耐克发声拒绝新疆棉之际,安踏在微博发表声明力挺“新疆棉”称“我们一直采购和使用中国棉产区出产的棉花,包括新疆棉,在未来也将继续采购和使用中国棉。”同为国产品牌的李宁,则干脆将“采用新疆棉”写在了产品标牌上。

面对尊重和不尊重,消费者自然开始“用脚投票”。

2022年,安踏全年营收达到536.51亿元,首次超过耐克中国,成为中国运动鞋服市场的“一哥”。此后一直保持着业绩上的领先,2025年上半年,安踏营收385.4亿元,高于同期耐克在大中华区约228.82亿元的营收。

在市场份额方面,面对耐克和阿迪的节节下滑,安踏市占率从9.8%增至10.5%,仅次于排名第二。李宁市占率从9.3%增至9.4%,排名第三。在运动鞋服领域,本土品牌整体市场份额已经稳步超过国际品牌。

数据来源:欧睿,长江证券/制图

这样的形势逆转,是中国本土企业直面国外大牌,毫不退却又坚持竞争所配得上的结果。

毕竟,从产品质量上来说,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国外众多大牌服装的代加工地。经过多年的制造业磨炼,中国早已经具备了不低于任何国家的产业链水平。甚至,在近些年来,随着耐克将产业链向东南亚等国家迁移,其产品质量还出现了下降的情况。

从产品设计上来说,从款式设计还是专业配置上来看,国货品牌都丝毫不逊色于阿迪、耐克,甚至更能结合本土文化,进行更加灵活的本地化设计。比如,李宁就频频利用国潮风出圈,成为文化营销的典型案例之一。

从价格竞争方面来说,电商平台的崛起成为平替品牌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电商平台上,许多款式多样、价格亲民的运动鞋销量暴增。

根据海惟智库发布的《2025年轻人生活方式洞察报告》,已经有70%年轻人在购物时将性价比列为首要考量。

而中国的平替品牌在设计和质量上越来越接近甚至超过耐克,而价格却远低于耐克,使得耐克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弱。

(责任编辑:zx0600)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站所有资源全部收集于互联网,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有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等,请给我们留言。
      联系我们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