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通报,两名医药代表被处理
2025-07-21 IDOPRESS
多名医药代表被处理,均与患者有关。
国家医保局通报两名医药代表被处理
过去,医药代表的主要违规行为是与医生间的“带金销售”,但随着医疗反腐力度加大,部分医药代表转向更隐蔽的操作,即与患者“打起了交道”。
近期,国家医保局公布八起应用药品追溯码打击药品领域欺诈骗保和违法违规问题专项行动典型案例,其中两起与医药代表有关:
医药代表陈某和彭某的违规违法行为涉及:伪造医疗文书、诱导药店规避处方审核、协助虚假购药、操纵医保结算流程、收卖回流药等。
国家医保局强调,收回流药违法,卖回流药犯罪。目前已将问题线索按程序移交公安、卫健、药监等部门进一步处理。
7月起,医药代表这类违法行为将被“精准锁定”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医保局公布的案件中,均提到是在大数据筛查时发现。传统医疗反腐往往陷入"发现-隐匿-再发现"的循环,而随着AI、大数据应用以及监管力度的加深,将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
今年全面推进药品耗材追溯码全场景采集应用是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将每盒药品/耗材的销售信息联网的方式,实现对药品/耗材流向的全过程监管,从而有效发现、打击虚假购药、倒卖药品、串换药品等骗取医保基金的行为。
本月(7月)开始,国家医保局要求定点医药机构销售环节按要求扫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
据赛柏蓝不完全统计,自国家发布《关于加强药品追溯码在医疗保障和工伤保险领域采集应用的通知》后,该项工作在各地已积极有效落实:
中国医疗保险表示,据统计,我国超过60%的定点医疗机构和超过99%的定点零售药店已启动了药品追溯码的采集工作。截至2025年6月,全国96.3万家定点医药机构接入追溯系统,覆盖率超过99%,追溯码数量418.28亿条。
随着这一制度在各地进一步落地,医药代表的上述骗保行为将难以隐匿。
加强穿透监管、专项整治来了,医院代表接触患者风险陡增
近期,康方生物“临床研究用药”外流市场,医药代表被调查事件再次敲响警钟,这件事的关键词同样是“医院代表”与“患者”。即大三甲医院医生推荐,医药代表介绍患者院外使用卡度尼利单抗注射液。结果,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向媒体反映后,事件被公之于众。
7月13日,重庆市卫健委、药监局以及沙坪坝区人民政府等单位成立的联合调查组公布了此事的最新情况。赛柏蓝梳理通报后发现,康方生物医药代表及销售人员存在的问题如下:
整个事件涉及生产、流通到最后临床终端应用,也暴露出企业的监管漏洞。《医药代表备案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要求医药代表只能通过学术会议等形式向医疗机构人员传递药品信息,不得承担药品销售任务。
除上文提及的全面推进药品耗材追溯码全场景采集应用政策外,2025年以来,国家医保局和卫健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多个文件,直指加强对医药购销领域的监管。
《2025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特别强调了要加强穿透监管。打通从原材料采购、药品耗材生产、招标采购的监管通路,将监管重点向生产端覆盖,探索建立药品生产加工到流通使用全过程可追溯机制。
《工作要点》还提出重点聚焦患者隐私保护,同月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发布了《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将“泄露患者隐私问题”列为十个专项整治内容之一。
有网友直言,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医药代表直接与患者直接打交道是非常危险的。以上述医药代表与药店合谋骗保的案件为例,将患者电子医保凭证发布群中,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
据赛柏蓝不完全统计,2025年上半年已有上千名医药代表被约谈,详见医药代表被严查。另外依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大型医院巡查工作方案(2023-2026年度)》,医药领域商业贿赂、利益输送依旧是重点巡查内容,其中就包括商业提成、参与欺诈骗保、泄露患者隐私等。
在国家医保局等部门的持续高压态势下,全链条穿透式监管与行为规范的双管齐下正将部分医药代表试图规避监管的“套路”逐一破解。
(责任编辑:zx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