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银行系AIC将集齐“国有六大行”

2025-07-21 IDOPRESS

中邮投资落地后银行系AIC扩容至9家,股权投资试点加速赋能科技创新。

7月16日晚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布公告,拟以自有资金出资100亿元发起设立全资子公司——中邮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这一举措标志着国有六大行即将全面完成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布局。至此,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六大国有大行都将拥有各自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

邮储银行表示,设立AIC是响应国家号召、服务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打造科技金融生力军。邮储银行在公告中特别强调,“本次投资资金来源为本行自有资金,不会对本行的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

政策东风、AIC扩容

AIC(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作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从事银行债权转股权及配套支持业务,其发展历程可追溯至2016年启动的市场化债转股改革。2017年,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率先获批设立首批5家AIC。

此后长达八年时间,AIC牌照发放处于停滞状态,这一局面在今年迎来重大转折。3月5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的通知》,明确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起设立AIC。

5月7日,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支持符合条件的全国性商业银行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近日即将陆续批复。”政策东风下,股份制银行加速入局,7月3日,招商银行公告获准筹建招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此前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已率先拿到筹建批文。

化险工具到耐心资本

“AIC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银行资金与产业需求的跨周期匹配机制。”中国建设银行研修中心副主任宋效军指出,通过渠道创新解决传统股权投资市场“短钱长投”的症结。

目前,AIC的功能定位已从初期的债转股工具升级为支持科技创新的“耐心资本”。2020年,上海率先试点不以债转股为目的的股权投资;2024年试点范围扩大至北京、天津等18个城市;2025年3月进一步扩大至18个试点城市所在省份。

数据显示,五大国有银行AIC发展迅猛,合计净利润已从2018年的11.47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83.54亿元,增长超15倍。其中工银投资2024年以47.97亿元净利润居首,然后依次是农银投资39.17亿元、中银资产36.80亿元、建信投资35.31亿元和交银投资24.29亿元。。

科技金融注入新动能

中邮投资落地后,银行系AIC将形成“国有大行全阵容+股份行新势力”的格局。业内专家认为,这一格局将推动市场从单极主导转向分层竞争。国有大行AIC强化对大型央企、地方国企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股份制银行则凭借机制灵活优势聚焦科技民企与区域产业集群,有效填补中小科技企业股权融资断层。

国有五大行AIC已在科创投资领域形成规模效应:今年4月披露的数据显示,工银投资市场化债转股及股权投资累计落地近4000亿元,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超2000亿元,试点城市基金签约规模超1500亿元;农业银行一季报披露,已在杭州、广州等城市设立7只AIC股权投资试点基金,构建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

2024年末,中银投资已与18个试点城市达成基金合作意向,完成北京、苏州等8只基金设立,储备商业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优质科创项目超100个;今年4月,建信投资披露,已在北京、天津、苏州、杭州等地完成7只基金设立备案;交银投资开发了针对早期科创企业的“新苗计划”,通过利用母行与业内机构等各方资源汇聚,进行优质股权项目储备。

胜马财经出品人周瑞俊认为,金融AIC加速扩容背后是政策引导金融资源向新质生产力倾斜与推动银行盈利结构转型的双重考量,在净息差收窄的背景下,股权投资业务有望为银行开辟非息收入新增长点。当银行传统盈利模式面临挑战,这片新蓝海正悄然改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路径。

(责任编辑:zx0600)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站所有资源全部收集于互联网,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有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等,请给我们留言。
      联系我们   SiteMap